中印尼文化經濟協會-期刊文獻-中印尼文經協會年刊-2011年刊-
會員登錄
帳   號
密   碼
驗證碼
 
註冊
行事曆
Sun Mon Ten Wed Thu Fri Sat
領導獻詞
首頁期刊文獻
2011年刊
分享到:
印尼邦加島(PULAU BANGKA)華人的點點滴滴
作者:何良泉

印尼邦加島(PULAU BANGKA)華人的點點滴滴

何良泉/印尼歸僑協會

印尼邦加島

照片來源 維基百科 作者 Sadalmelik
http://zh.wikipedia.org/wiki/File:Bangka_Topography.png

一、前 言
現代的國際社會,對具有中華民族血統的人民及其後裔, 大都稱之為「華人」。就中國人本身來說,只要是旅居海外各國的同胞,早期在習慣上都統稱為「華僑」。本文所談的印尼邦加島「華人」,是泛指具有中國籍的華僑及因主客觀因素加入印尼籍的華裔。
印尼邦加島與華人相互依存關係至為密切。約在三百年前,華人就開始大量進入邦加島,為當時的荷蘭東印度公司及其後的荷蘭殖民地政府開發土地、挖掘錫礦、從事農耕,辛勞的努力工作, 對邦加島的經濟建設及社會進步有很大貢獻。中國人一向都有勤儉節省的習慣, 平時省吃儉用,存夠了錢, 有的就在當地娶妻生子, 有的就「錦衣榮歸」, 回到家鄉, 請求媒人介紹女子結婚,再帶到邦加島一起生活,積極打拼,賺取財富。因此,當時僑居邦加島的中國人一度比當地原住民還多。他們略有事業,便迎接親戚,群居結社,成為村落。今日邦加島的檳港、烈港、文島、勿里洋、高木、沙橫、流石、楠榜等八大城鎮,華人稱為「八港」,最初就是由中國人群居形成的。

我是邦加島僑生,對邦加島的華人歷史有研究興趣。在邦加島居住的二十年中,最後三年獲聘為在印尼首都雅加達發行的華文「天聲日報」駐邦加檳港市的特約記者, 曾採訪過各行各業的領袖。因為父親何景新先生在國民黨人創辦的檳港國民學校擔任總務,兼辦黨務工作,因此有機會認識許多僑領,他們是父親的朋友,一群忠貞愛國的國民黨員。我常聽他們談起在中國抗日戰爭時期,發動華僑捐獻籌賑救國工作,當日本軍閥南侵印尼佔領邦加島時,都被扣以「抗日」之名逮捕入獄、受盡拷打虐待、劫後餘生(有的華僑被用刑處死)的事情。

我也經常見到他們聚會研討推動僑社活動的計劃。更難得的是因為我家住在鄉村裡,父親在日軍侵入印尼之前的緊急時刻,奉命秘密保管的有關抗日活動文件、人員名冊等,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重見天日,我得有機會閱覽,發現許多珍貴史料,綜觀華僑愛國精神,值得告訴社會,發揚光大。

我在西元一九五五年到台灣升學,大學畢業之後留在台灣教育界服務, 經過考試錄取擔任國民中學校長,工作繁忙,但不忘閱讀有關華僑書刊,尋找資料。為了明瞭抗戰前後及一九五○年代之後的邦加島華人動態,曾經多次返回僑居地實地採訪查證,得到有關人士的許多協助,如現年高齡九十歲曾因參加抗日籌賑救國工作遭到日本佔領軍逮捕入獄、拘禁、拷打的僑領曾繁幹先生(抗戰勝利後曾在中華民國駐邦加檳港領事館服務,現在居住南蘇門答臘省巨港市)、對邦加島華人活動歷史頗為關注的中醫師何天德先生、熱心公益的邦加島廣東客屬公會主席鄒霖財先生等提供口述及書面資料。僑領先賢陳祝平的公子陳清福先生,交給我珍藏六十多年的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總裁蔣中正於中華民國三十五年八月頒發的獎勵陳祝平同志「奮鬥敵後,險阻備嘗,忠勇多方,勛勞並著」的獎狀影印本。

我在邦加島採訪華人的有關史料,好友黃錦芳先生從中多方奔走, 陪同訪問、查證、搜集資料,得益很多。因為要涉及的範圍寬廣,個人能力有限,難免或有疏失,只好將所知的點點滴滴寫成本文,野人獻曝,奉獻同好參閱,掛一漏萬,不無遺憾,尚望熱心讀者,不吝賜教指正,並期望提供更多資料,以便將來修正時,得以更完整的面貌,呈現出來報答讀者。

二、 邦加島環境及民情風俗

印尼( INDONESIA )是「群島之國」,全國擁有大小島嶼一萬七千多個。邦加島( PULAU BANGKA )是印尼的第十大島,位在蘇門答臘( SUMATRA )島的東方,原為南蘇門答臘省的一部分,兩島之間隔 邦加海峽。邦加島北方面臨南中國海,東方是加里馬達( KALIMATA )
海峽,與印尼第一大島加里曼丹(KALI MANTAN) 遙遙相望, 南方隔 加斯帕(GASPAR)海峽有個勿里洞島(PULAU BELITUNG),再向南是爪哇海。就地理位置而言,邦加島是南中國海與印度洋之間的「中途島」,在中古時代,中西通航來往的船隻,常會停靠邦加島西部的文島港整備補充食物及飲用水,或載運邦加島的錫礦及胡椒、橡膠、椰子乾、棕櫚油等特產。
邦加島的面積有一萬一千六百多平方公里, 約相當台灣面積的三分之一。

全島行政區分為一市四縣 : 一為檳港市 (PANGKALPINANG),是西元二○○○ 年十一月邦加島與勿里洞島聯合成為「邦加-勿里洞省」(簡稱BABEL省)的省會。二為邦加縣, 縣府設在烈港市 (SUNGAILIAT),是全島人口最多的縣。三為中邦加縣, 縣府設在高木市 (KOBA)。四為南邦加縣,縣府設在沙橫市(TOBOALI 或稱SABANG ),是全島面積最大的縣。五為西邦加縣,縣府設在 文島市( MENTOK),是自古以來邦加島最重要的海港。五個縣市共設二十七鄉一百九十七村,總人口約八十萬人。勿里洞島設有兩個縣,一為勿里洞縣,縣府設在丹絨板蘭市(TANJUNGPANDAN )。二為東勿里洞縣,縣府設在瑪紇市 (MANGGAR )。不論是邦加島或勿里洞島的物產與人情風俗都大致相同。在各都市及鄉鎮中心,都是華人集中居住的地方,目前尚有不少全屬華人居住的村落,這是其他省市所少見的。

邦加島四面環海,沿岸羅列著各式的花崗石,海邊有寬長的白色沙灘,椰樹林立,風景秀麗。沿海河川生長許多紅樹林。島內沒有高山峻嶺,山峰海拔超過二百公尺的只有七座,曾經被荷蘭殖民地政府用來軟禁印尼開國總統蘇嘉諾(SUKARNO)及數十位高官的墨濃平山
(MENUMBING),海拔標高只有四百五十公尺。其他地方都是平原丘陵、沼澤溼地,土地肥沃,適宜農耕。從空照圖看見全島有許多大塊的光透透的黃土堆及各地有許多大小不一的池塘,大都是因為開採錫礦後留下的遺跡。目前有許多湖泊已成為附近居民飼養魚蝦的地方。

邦加島的陸、海、空交通, 堪稱方便。島內的道路四通八達,民間的客運司車輛通往各大城市。鄉間的交通多由居民自行購置車輛,客貨兩用。除了自用運載農產品,也接受委運貨物及搭載客人。海運有三個主要港口:一為檳港市郊華人稱為「磚窯」的邦加巴藍港
(PANGKAl BA LAM),是爪哇海的重要港口之一,設有造船廠,輪船通航首都雅加達及勿里洞島丹絨板蘭港,以運載貨物為主。二為西部的文島港,三百年前就已成為商船往返中國與波斯灣各國的主要航點,也是荷蘭殖民政府時代郵輪運載客貨的主要港口,東航可到香港
及中國各大港,西航可達西歐各國。目前每天都有輪船通航南蘇門答臘省巨港市。三為北部的勿里洋港,主要為漁船出入的港口。航空交通主要是靠檳港市的一座飛機場,目前每天都有多家航空公司班機往返飛航首都雅加達及蘇南省巨港市。

邦加島居民以印尼馬來族及華人漢族客家人為主,兩族人民相處融洽,各自保持自己的生活習慣,在工作的領域則能互相合作,共同造福社會。從西元二○ ○ ○ 年十一月起, 邦加島與勿里洞島合建行省以來,政府積極推動各項建設,大力發展觀光事業,社會呈現一片繁榮景象,是可喜現象。

三、 邦加島的華人社會

邦加島目前的居民約有八十萬人,其中的華人包含持有中國籍的華僑、已經加入印尼籍的中國人、中國人與當地婦女結婚所生的子女(當地人稱謂 PERANAK)及其後裔、來自中國或台
灣的夫婦在印尼所生的子女,也就是今日我們所稱的「僑生」,合計約佔有總人口的百分之四十五,比率之高是印尼其他省分所少見的。早年華人漂洋過海到南洋謀生,他們為了互相扶持,自然的聚居在一起,漸漸形成村落,華人稱為「八港」的邦加島檳港、烈港、勿里
洋、文島、高木、沙橫、流石、楠榜等八個重要市鎮,當初就是由中國人聚居開發成功的。至今邦加島依然有一百個以上完全由華人聚居的村落,保存 中國人勤儉的生活風俗習慣,其住宅大門,依然有張貼對聯,屋中設有祖宗神位。

男人一般都穿西式便服,婦女則常穿印尼服裝。華人的宗教信仰自由,在神廟燒香拜佛,在教堂彌撒禮拜,都能互相尊重,各自期許心願,求神、求上帝保佑,至為虔誠。因此,比較有名的檳港市的大伯公廟、文島市的廣福廟、勿里洋市的福德祠、三教殿(孔教、道教、佛
教)、天主教的聖母瑪麗亞聖洞、烈港市附近的萬德殿,供奉大伯公、觀世音、關公神像等,不只是供信徒朝拜,也成了觀光勝地。

在華人村莊的居民, 大多數是客家人,不論其祖先來自那一省,大家都已自然的說客家話,或說邦加島特有的客家話,那就是每逢要說出較長的句子,就夾帶三兩個印尼詞語,成為雙語混雜的語言,大家見怪不怪,習以為常了。西元一九五○ 年代之後的華人, 因受印尼政府嚴厲排華,要華人改名換姓,不得以華語交談, 加上政府關閉華文學校、機關團體、報館、雜誌社等,會說正統華語或客家話的華人已經少之又少,甚至在近五十年來,許多華人就只會說印尼話。不過,從一九九八年五月蘇哈托政權垮台之後,印尼政府經過哈比比、瓦希德、梅嘉娃蒂到蘇西洛等總統執政,逐漸放寬對華人的諸多限制,已准說華語、開辦華校(華語補習班)、舞龍舞獅、慶祝華人新年節日等活動。

邦加島華人便在各種領域都活躍起來,表現出色,協助地方政府,推動各項建設,促使邦加島欣欣向榮,充滿活力。邦加島華人的祖先何時來自中國,眾說紛紜。據信西元四世紀時,東晉的法顯大師從陸路赴印度學佛取經,從海路東航返回中國,船隻航行經過印度洋、邦加海峽、爪哇海、南中國海而抵達國門。此後, 佛教便漸漸東傳到馬來西亞,再南傳邦加島,進入蘇門答臘、爪哇等地。後來的回教也是經由邦加島傳播到印尼各地,信眾大增,加上皇室信仰,回教後來居上而成為印尼國教。

印尼是荷蘭的殖民地,邦加島只被認為是一個靠在南蘇門答臘島東方的小島,歷來都不被重視。但在十七世紀初年, 邦加島發現錫礦, 儲藏量極為豐富,是世界最有名的「錫之島」,歐、美、亞各國人士都想插上一腳,紛紛進駐,於是邦加島聲名大噪。荷蘭東印度公司更是把握時機,積極開採,乃運用早期居住邦加島的華人返回中國廣東省等地,招兵買馬,連哄帶騙的說明給吃給穿,也有工錢可領,找到許多廣東省、福建省的契約工人到邦加島開採錫礦,這就是俗稱的「賣豬仔」,合約訂定三年或五年,中途不得違約。開採錫礦稱為「做巴力」, 工人稱為「巴力鄉」, 受命為荷蘭錫礦公司管理華工的華人工頭,稱為「巴力頭」,權力很大,對不認真的又有怨言懶惰的工人,經常會被拳打腳踢, 甚至將「豬仔」打死,其他礦工只能眼見難過,不敢支援,深怕惹禍上身,只希望自己早日契約期滿成為自由之身。

四、 成家立業傳播文化

中國人有勤儉節省的美德。當「豬仔」工作辛苦, 受盡壓迫, 少數人碰到困難, 意志消沉, 不圖振作, 誤入陷阱,以微薄工資,走入賭場,消耗殆盡,不但成了「月光族」,還有賭債纏身,至無翻身之日。但大多數華人都能「咬緊牙關和血吞」,為當初漂洋過海的理想目標而努力工作, 省吃儉用,儲集存款,估算足夠養家之後,會就地取才,娶妻生子。有的就「錦衣榮歸」,回到家鄉辦喜事、娶新娘,再帶到印尼共同生活,努力打拼,分工合作,每每一半當錫礦工人,一半從事農耕。有的還會兼營家庭式的小雜貨店(TOKO WARUNG)賺取蠅頭小利,每日所得不多, 但經過長期儲存, 漸漸成為富貴人家,為數不少。他們富有之後,有的就將金錢寄回祖國, 做橋築路, 建設家園。有的親自返回家鄉,邀約親友南來,共創事業,培養後進,增加實力。

邦加島的「八港」華人聚居,住家、人數較多,聯絡方便,其他村落的華人散居零落,選擇校地都成問題,辦學效果不夠理想。有些財力雄厚的華人,就將男生送到新加坡升學,或送回中國家鄉接受中國教育。他們學成之後,有許多返回僑居地,努力推動僑教,盡心傳播中華文化。

五、 組織社團宣揚革命

荷蘭殖民政府因為中國人能「吃苦耐勞」,大量引進「賣豬仔」而來的契約礦工,加上早期自行透過各種管道到來的華人,致使邦加島華人總數曾一度超過當時印尼馬來族原住民。
華人聚居的村落, 大都在錫礦場附近,方便出外工作與在家耕種農田。有的鄉村之間相距不遠,人民互相認識,生意經營,婚喪喜慶,都有來往交流,就是缺乏橫的聯絡,形同一盤散沙。後來住在「八港」的華人,雖有類似同鄉互助會的組織,參加人員不多,又愛各立山頭,難見效果。

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先生在一八九四年於檀香山成立興中會、一九○五年結合各路力量,又在日本成立同盟會,宣揚革命理念,要推翻腐敗的滿清政府,建立民國。海外華僑出錢出力, 甚至親自參與革命起義,所以國父說「華僑為革命之母」。邦加島的華人,恭逢其會,有湖南籍革命先賢李燮和先生是同盟會會員,參加革命起事失敗,避居香港,於西元一九○六年奉命到邦加島,先在檳港、文島、烈港、勿里洋等地號召華僑組成同盟會,又在其他華人較多的地區成立十餘個分會,鼓吹革命,發動捐錢奉獻作為革命經費。

李夑和在邦加島期間,眼見華人雖有聯誼團體,結構鬆散,應將民眾組織起來,發揮團體力量。他結交熱心僑胞,首先與荷蘭殖民政府任命治理華人事務的「甲必丹」溫慶武合作推動組成檳港「中華會館」, 並籌建中華學校。於是,邦加「八港」華人眾多的地區,中華會館與中華學校也就陸續成立。其他同鄉會如說廣東話為主的廣肇會館、說客家話的廣東客屬同鄉會、福建人組成的福建同鄉會等,也都先後成立,生氣蓬勃。至於中華會館會員就不分省籍,主要是早期移居邦加島的「唐人」及其後裔,成立年代最久的檳港中華會館,至今已有一百多年歷史。

日本在侵佔印尼之前,邦加島的華僑團體組織頗為健全。有向中華民國駐巨港領事館立案的主要僑團,計有在全島八港分別設立的中華會館,辦理華僑社會公益及設立中華學校。中國國民黨中央直屬邦加支部及其分部, 不只服務黨員, 也為全體僑胞服務。檳港、文島、烈港、勿里洋的中華商會,為僑商服務。檳港華僑書報社,辦理社公益事業。檳港兄弟姐妹會,是僑生組織,提倡體育、音樂活動。檳港廣肇會館,是廣東同鄉組織(客家人除外)。檳港、文島、烈港、勿里洋、沙橫等地的「華僑慈善會」,是中國抗日戰爭暴發後全體華僑為籌賑救國經費的愛國組織。此外尚未向領事館報備的各鄉鎮各類團體,據說還有數十個,都辦得有聲有色。

六、 邦加檳港設立領事館
邦加島在地方行政上是屬於南蘇門答臘省管轄的一個行政區,所以有關中國僑民的事務都由設在蘇南省會的中華民國駐巨港領事館處理。世界二戰勝利,日軍投降,荷蘭在印尼的殖民政府捲土重來, 各地的中華民國領事館相繼復館,駐巨港領事館復館之後,對邦加島僑情頗為關心,有關邦加島僑胞在戰前及日軍統治時期的種種愛國表現,勉勵有嘉。

中華民國政府鑒於邦加、勿里洞兩島有數十萬華工(契約工人)需要照顧,為保障他們的權益,遇事方便及時處理,就在民國三十七年初設立駐檳港領事館, 首任領事為陶孝完, 副領事殳家駒,主事熊夢祥,另有三位辦事員,其中一位是出生在檳港, 曾被日本佔領軍政府逮捕、嚴刑拷打幸存的曾繁幹先生。很可惜的是領事館在印尼與中共建交後下旗關閉,合計前後只有三年時間。
邦加島與勿里洞島已於二○○○年合併成為一省,省會就設在檳港市。

七、 國共內戰邦加分派對立

日本軍閥侵略中國,全國同胞都同仇敵愾, 一致團結抗日。印尼邦加島華人當然並不例外,自動組織「華僑慈善會」,籌賑救國經費,鼓勵愛國青年進入黃埔軍校,從軍報國,成效顯著。而在邦加島組織同胞宣傳抗日、勸募救國經費的華人領袖,被日本佔領軍逮捕、拘禁、拷打,嘗盡苦頭,大家都無怨無悔。

當世界二戰勝利,日本無條件投降,華人興奮的心情未消, 卻傳來國、共發生內戰,早年前往祖國升學的華人子女,父母都催促趕快回來。有親友住在邦加島的中國同胞, 為了避戰亂, 則設法到來。他們多在學校從事教職,有的擔任校長,邦加島的各級學校師資, 一時之間提高不少。但,好景不常,自西元一九四九年十月「新中國」成立之後,情況就發生變化,華人的政治立場分別靠左、右兩方,派系分明。華人學校的董事、教師、學生當然也不例外。

鬥爭之事時有所聞,最嚴重的是一九五二年邦加島烈港中華學校因政治思想立場問題,發生師生互毆事件,當地政府非常不滿,乃將學校封閉,教學工作完全停止。後來校方一再由有力人士運作,當局同意校董會應予改組,原任校長溫競天及涉案教師應勒令停職,學校始准恢復上課。新董事會請教師梅仲嫺接任校長,事件終算落幕,這是當時轟動全印尼的大新聞。
華人社會不論老、中、青、少年,曾一度各有立場,態度分明。激進者竟有兄弟不相往來的事發生,算是異數。我在檳港讀初中時,學校靠左轉,因為我投稿到雅加達「天聲日報」的「學生園地」發表文章,學校訓導處竟然發動全校學生在大操場「批鬥公審」,實在心有不甘,但是抗議無效。後來,我便在課外時間聯絡社會上的青年朋友組織「邦加中華自由青年會」,第一任會長謝發鉅,第二任會長陳鵬起,我被選為第三任會長,當時的僑務委員會委員長鄭彥棻先生曾來函道賀。我來台灣之時,自由青年會已推展成立了烈港、文島、勿里洋、高木等四個分會。連同檳港總會共五個會的會友知道我赴台灣深造,聯合送了豐厚的程儀,至今經過了半世紀,恩情仍使我念念不忘。

八、 印尼排華同胞受害

邦加島的華人一向與當地原住民族相處融洽,印尼排華運動受害不大,但心中的驚恐則難以形容,深怕禍害隨時上身。目前雖已時過境遷, 陰影依然存在,一是早年被逼入籍,改名換姓,使人忘本。一是關閉華文學校、華文報章雜誌、華人機關團體,猶如斬草除根。

後來雖准短暫開辦民族特種學校,卻無疾而終。西元一九六○年代,印尼排華情況嚴重,台灣及中國大陸都以輪船辦理撤僑,雙方都發現華僑對新環境適應不良,問題很多。返回中國的華僑分散到海南島、福建、廣東、廣西、四川等地,不久逢上文化大革命,日子並不好
過,有人因而喪生,有辦法的人就輾轉跑到香港,或移民到其他國家。我有幾位親友就是如此,結果含恨遺骨他鄉。

來台灣的歸僑,克服了各種困難,如今他門及其第二代的日子都過得不錯。

九、 邦加島建省已繁榮進步

日本在一九四二年至一九四五年佔領印尼。日軍投降之時,印尼革命領袖蘇嘉諾立即在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七日發表「獨立宣言」,宣佈成立印尼共和國。當時的荷蘭殖民政府在美、英、澳等`國協助之下重返印尼,並不承認印尼獨立,於是在一九四八年十二月十九日以空軍傘兵空降日惹圍殲守軍,蘇嘉諾總統、哈達副總統及各高級官員數十人來不及應變,全數被俘虜,隨即以軍機載往邦加島,送到西部文島市附近的墨濃平山上別墅軟禁,華人曾暗中保護。一九四九年荷蘭放棄殖民政權,蘇嘉諾總統等人恢復自由,自邦加島回到印尼中央政府,正真成為國際承認的印尼共和國第一任總統。

一九六五年印尼發生「九三○政變」,六七年二月蘇嘉諾下台,由蘇哈托暫代,並於六九年正式接任總統大位。蘇哈托擔任總統初期,對印尼經建確有不少貢獻, 只是後來用人不當, 百病叢生,至一九九八年五月被逼下台。
蘇哈托最為華人痛心的是推出許多排華政策, 華文教育中斷了三十餘年之久, 就是他的「傑作」, 其他排華規定,多如牛毛,真是不勝枚舉。印尼政權經過多次總統選舉的輪替,
對華政策已漸漸鬆綁, 華人的日子好過多了。邦加島與勿里洞島於西元二○○○年十一月合併建省後,地方政府積極從事各項建設,開路築橋,整修市容,發展工商及觀光業等等。使外出人口已一再回流,有如鮭魚返鄉,呈現一片繁榮進步景象。

訂閱電子報
網站名稱: 中印尼文化經濟協會 網址:http://sicea.ezsino.org/
會址:台北市重慶南路1段7號7樓702室 電話:02-2382-6753 ; E-mail:shunli120073@yahoo.com.tw
本平台所有訊息內容或服務,都是由該機構或相關單位所提供,著作權歸原提供者或權利人所有。
網站系統服務平台版權System Copyright © 自在交流股份有限公司 EzFree Interchange Co .,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Tel: +886-2-26648299  E-mail:ez.change@msa.hinet.net